服務熱線
18221656311

日期:2025-10-28瀏覽:29次
一、污染類型識別
細菌污染
顯微鏡下可見球形或桿狀微生物,培養液迅速渾濁并散發異味,細胞生長停滯。
真菌污染
培養液保持清亮,但可見絲狀或珊瑚狀菌絲,細胞狀態逐漸惡化。
支原體感染
細胞生長緩慢,出現小黑點或空泡化,但培養液無明顯渾濁。
黑膠蟲污染
顯微鏡下可見點狀游動小體,對細胞生長影響較小,但可能干擾觀察。
二、清除技術方案
(一)細菌與真菌污染處理
抗生素處理
在培養基中添加慶大霉素(50-100μg/mL)或兩性霉素B(2.5μg/mL),連續處理3-5天。需注意長期使用可能影響細胞代謝。
物理清除
對污染嚴重的細胞系,建議棄用并徹-底消毒培養箱(75%酒精擦拭+紫外線照射),更換水盤為飽和硫酸銅溶液。
(二)支原體清除方案
專用培養基
使用含Plasmocin的支原體清除培養基,處理周期需持續2-3周。
聯合處理
結合四環素類抗生素(10μg/mL)與細胞凍存復蘇,通過低溫沖擊清除頑固支原體。
(三)管路系統污染防控
生物膜清除
采用復合型過氧化氫(H2O2)溶液循環沖洗管路,3-5分鐘可穿透生物膜結構,殺滅銅綠假單胞菌等頑固微生物。
長效抑菌
處理后在管路內壁形成納米級抑菌層,有效降低氣溶膠傳播的霉菌污染風險。
三、預防體系構建
三級細胞庫管理
建立主細胞庫(MCB)、工作細胞庫(WCB)和實驗細胞庫(ECB),每代次進行支原體PCR檢測。
操作規范
嚴格執行雙人核對制度,超凈臺內物品擺放不超過工作區1/3面積,定期更換HEPA濾膜。
環境監測
每周對培養箱、超凈臺進行沉降菌檢測,保持相對濕度<60%以抑制真菌繁殖。
上一篇:沒有了
下一篇:血清的生物學特性與功能機制